Purple Pottery Craftsmanship in Wanyao Village, Jianshui County
Purple Pottery Craftsmanship in Wanyao Village, Jianshui County 建水县碗窑村紫陶工艺
http://www.ynich.cn/view-ml-11111-1216.html
建水民间传统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制作成型,又经过书画装饰、阴刻阳填、入窑焙烧、无釉磨光等工序制作而成。
建水的陶制品一般有两种——白陶、紫陶,统称为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品种繁多,在以前以实用器居多,如汽锅、炖锅,花盆等。现在以茶具,工艺品居多,如茶壶、茶罐、花瓶、香炉等,各种造型精致,古朴典雅。
走进滇南建水县城郊的碗窑村,乡路两侧破缸残瓶堆积如墙,瓦砾陶片蔓延四野。龙窑横亘在山坡上,山间蕴藏着丰富的五彩泥土,这就是紫陶的故里。
在碗窑村,至今可找到形迹可辨有名有姓的古窑遗址20多处。寻访这些遗迹,人们惊喜地发现了大量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残片。
紫陶工艺在元清一代得到辉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只有底蕴深厚而神秘斑斓的滇南文化能够诠释它的前世今生。
这里产出的紫陶,泥质细腻,色泽鲜润,形制如金石古拙,敲击声似钟磬,品赏意境幽雅有味。
由于紫陶具有耐酸抗蚀、防潮、透气和保温的特点,花盆栽花不烂根,花瓶装水不发臭,茶壶泡茶味正香郁,碗缶盛食历时不腐。所以紫陶最初被用来制作生活用品,这也正是它扎根乡土的生命力所在。
紫陶源于生活,但它却俗不起来。哪怕是那百年的汽锅鸡,也当之无愧“雅食”,小锅层层又层层,梅兰竹菊绘刻其上,肉香泥香,气韵袅袅……
紫陶的文化韵味确实别具一格。不知哪个时代的文人才子,随手将几片写剩的残字破纸丢落地上,无意间发现了一种优雅闲适的缺憾美,于是造就了紫陶特点鲜明的残贴装饰风格。
无独有偶,现当代陶艺家独具匠心地将书法、国画及多种书画技法移植到紫陶上,让宋元国画、花鸟工笔、山水金石缩影于方寸陶体,较传统的线条画填刻作品更加内涵丰富而具色彩感,开拓了文人气十足的雅陶风格,成为所有陶瓷中仅限于建水紫陶的独特语言。
于是,紫陶艺术在这里潇洒地转了一折,而我们的心中越发温存起来,那一点点现代人心底余烬未燃的文化情节,在紫陶的身上升温,我们因一器而走进了文明的历史。
阴刻阳填,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艺术的最大特色。切莫认为紫陶作品上精美的图画是美术师描摹后直接烧制而成。
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将墨迹雕刻成模,填泥于其中,经反复多层多次刻填后,修坯、风干、焙烧、打磨,如此这般,陶器表面呈现出千年风蚀而斑驳陆离的肌理变化,颇具古拙之象,金石之韵。
这样的工艺有着极其复杂的流程,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步骤:漂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和无釉磨光。紫陶工艺无疑是一项源远流长的综合艺术。
泥浆要经五六次反复搅拌漂洗,凝土成菁,腻如膏脂,无丝毫砂料半点暴性。拉坯者漫不经心却轻车熟路的手艺,令人叹为观止。
而精雕细琢的滇南女子,于游龙走凤中完成了紫陶难能可贵的不拘一格,可是紫陶作品上从来没有留下她们的名字。
当我们手捧一件新鲜出炉的紫陶作品,难以想象怎样用一块小小的鹅卵石磨得光亮如镜。
也许,正是因了这一份磨陶如杵的意志和韧性,才最终成就了紫陶玉一般的品质。
书画是紫陶艺术的灵魂,而艺人们的灵魂千锤百炼最终就归属在这一方泥石之上,这种土地与人之间的关系世世代代羁绊着多少陶人的心,欲罢不能,欲割不舍。
烧制时,窑膛温度达到 1200℃的时候,紫陶呈色会出现奇异的变幻,或黑或绛紫或红紫相间,神秘莫测的窑变可遇而不可求。
紫陶的发展不仅仅是火中夺金,更是一个炼古融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