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taishan Deang Ethnic Town in Mangshi, Dehong

Chinese Name: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
English Name: Santaishan Deang Ethnic Town in Mangshi, Dehong

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22公里处320国道两侧,是通往瑞丽、畹町等国家级口岸的重要交通要塞。族原称“崩龙”,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申请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9月将族名正式更名为“德昂”族。1988年1月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正式成立“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

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位于芒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22公里处320国道两侧,是通往瑞丽、畹町等国家级口岸的重要交通要塞。三台山德昂族乡包括,辖勐丹、出冬瓜、允欠、帮外4个村民委员会,31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其中德昂族有19个村民小组,景颇族有7个村民小组,汉族有8个村民小组。三台山位于芒市西南部,距市俯所在地22公里处320国道两侧,东与勐戛镇和风平镇接壤,南与遮放镇为界,西与五岔路乡为界,北接轩岗乡,平均海拔1400多米,属南亚热带低丘陵气候,年气温平均为16.9℃左右。为边境交通屏障,乡政府所在地紫胶园垭口。

德昂族是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历史悠久。三台山乡传统文化积存丰厚。德昂族的传统民居为竹楼(干栏)形式,形制与傣族和景颇族的竹楼不同,顶头很高,形似“诸葛亮的帽子”。传说诸葛亮平定南中时,曾将帽子赠给一位德昂族姑娘。为表示对诸葛亮的怀念,人们便按帽子的形状建盖竹楼并延续至今。室内分设两个火塘,由男女两性分享,楼房设有两部楼梯,一个设于正门前,搭有晒台,用于晒衣服或谷物,凡亲友来访均由此处出入;另一个设在后门,可通往菜地或碓房,小伙子“串姑娘”时一般走此门。火塘被德昂族视为家族的象征和家庭人畜兴旺的保护神,火塘的不同方位也被视为家族成员不同地位的象征。

德昂族种茶历史悠久,《达古达楞格莱标》古歌集中反映了德昂族与茶的渊源关系。从古至今,茶在德昂人的日常生活、社交礼仪、化解矛盾、治疗疾病等方面均有独特的地位。
三台山德昂族家家户户都擅长用竹编制各种用具。妇女们自己织土布、织筒裙、筒帕、裹腿、包头等。德昂女子服饰一般为对襟、紧袖,衣摆齐腰,以藏青色、黑色居多,衣襟两边镶有两条红布。其显著特点是衣领与下摆的装饰较为考究,有的有反披衣领约10厘米,衣领边缝上有各色小绒球,下摆部位有花边或刺绣,衣襟有两排压花银片和银泡,从肩部一直装饰到衣服下摆。这样装饰的服装多在喜庆节日活动中穿戴,平时所穿服装较简单,没有太多装饰品。德昂语称筒裙为“格朗”,为棉线手工织品,裙子较长,上裹胸部,下遮踝骨,颜色多为红黑两色,横条相压。德昂族4个支系的服装差别多反映在筒裙上,但共同特点都是彩色横条纹。腰箍称“囊”,用藤、竹篾或草编织,戴在腰间,是青年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为了获得姑娘的爱,往往费尽心思,精心制作有动植物图案和花纹的腰箍送给心爱的姑娘,姑娘佩戴的腰箍越多越精致,越能说明这个姑娘勤劳智慧,心灵美好。德昂族妇女佩戴腰箍的历史十分悠久,有不少神话传说,史籍中有“皆以藤篾缠腰箍”的记载。

德昂族男子的服饰较简朴,青布对襟开衫,下穿宽筒短裤,黑布包头。唯新郎在办完喜事时会得到岳父送的白布包头,意思是希望女婿对老人、对妻子的心要像白包头一样洁白无瑕。 三台山乡各村寨的寨子中心都有称为“红漫”的神树,是村子的保护神,凡遇红白喜事,人们都要集中到寨心来祭神树。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主要有泼水节,也称为浇花节、赕佛节、烧白柴节、点油灯、“入雨安居”节,源于自然信仰的驱鬼仪式、祭亡灵、祭房神、祭寨神等。

德昂族无文字,新中国成立前借用傣文,新中国成立后多用汉文,亦有沿用傣文的。佛教典籍较多,多用傣文书写。民族民间文学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和叙事长诗、风情习俗长诗、民歌等。民歌约有5种歌调形式:迎亲调,即婚礼词;隔山调,即“对歌调”;串词,采茶调,做摆歌。主要乐器有象脚鼓、坐鼓、抬鼓、水鼓、铓、镲、布赖、比总、结腊、马腿琴、口弦等。舞蹈有抬鼓舞、长鼓舞、坐鼓舞、水鼓舞、花篮舞、竹杆舞(亦称骑马舞)等,主要在各种节庆时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