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pang Village in Eryuan County, Dali

Plan your Dali Ethnic Villages Tour to Dali? Visit Tupang Village in Eryuan County, Dali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ethnic villages in Dali. Explore the local folk ethnic culture including History, Food and Dining, Clothing, Customs and Traditions, Architecture, Festivals, Crafts, Religion, Language of local ethnic people in Tupang Village in Eryuan County, Dali.

Chinese Name:邓川土庞村
English Name: Tupang Village in Eryuan County, Dali

从大理驱车到邓川坝子也就是一个多小时。这里就像一块盆地,四周是山,中间是一马平川的肥沃土地。当车子顺着西景线走到头,一急转弯走不多远就到了。站在公路上往下看,绿色的原野、白色的民居与青色的大山,呈现出一副美丽的乡村风景,真是太美了,最初我还以为那田地种的是小麦,仔细一看才知道是大蒜。由于适当的海拔、纬度和气候再加上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源,这里最适合栽种紫皮大蒜,邓川坝子的紫皮大蒜在全国也是有名的,它的价格是山东白皮大蒜的双倍还要多(现在的批发价是一公斤十元),因此,这里的居民都比较富裕。

前面的村子就是士庞村了,老远就到看到士庞村清真寺的三个绿色的大圆顶,车子朝着大圆顶方向顺着路一直开过去就到了。

士庞村在整个邓川坝子内的村寨中是最大的一个村子。整个村庄占地大概两平方多公里,它分为南士庞和北士庞,南士庞居住的是汉族,北士庞居住的全部是回族,总共有540多户,约2600人;其中有50多户是汉族,250多人。村子背靠覆钟山,北边有一湖,名叫绿玉池,湖水清澈,水面如镜,水草茂盛,各种水鸟在这里栖息,傍晚时分,当夕阳西下时,村庄倒影在湖面上,那种美让我流连忘返,真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世间少有。

士庞村原名叫寺旁村,因村后的山脚下有一座“主寺庙”,村子就在这座庙的旁边,故取名寺旁村,后来由于村中人才辈出,大家感觉这个村名不好听,就更名为“士庞村”,据明崇祯十七年(1644),由艾自修在重修《邓川州志·山川志》里记载:“钟山:州之北界。端耸翼拱,形如覆钟,中所、寺旁、杨柳三村居其下……”这是有史记载的关于士庞村建村的最早的历史记载。在那时还被称之为“寺旁村”,而到了清咸丰年间的《邓川州志·村户志》中的寺寨里属就改了:“城西,绿玉池,士庞村,杨柳村,鸡鸣村、大楼桥,营尾,三梅村。论曰:邑北界士庞、鸡鸣等村,当钟山右翼下。逾河而东,三梅村当天马山左翼下,多回民,汉人特(只,仅,不过)十之三耳。薰莸异器之际,乃能偶居无猜焉,岂习与俱化欤?抑(还是,或者)以弱为强欤?未可悬揣矣。余皆倚钟山联珠山麓,虽有涧潦,无冲突患,民皆勤耕作,颇淳朴。”在以上这段史料里,不仅把士庞村,鸡鸣村和三梅村的地理位置大概人数,甚至连当时回民与其它民族的交往都写清楚了。比如这里的“多回民,汉人特(只,仅,不过)十之三耳。”也就是说汉民人口不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下面的意思是“好人与坏人不能同处,(本意是:香草与臭草不能同生一处),双方怎么能够没有猜忌,是跟着习俗一起变化呢?还是以弱胜强呢?无法揣测。我们都旁依钟山联袂珠山山麓,虽有涧溪相隔,没有相互冲突祸患,老百姓都勤恳耕耘,非常淳朴”。当时回族就已经与其它民族友好往来了。

当你一走进士庞村,就感觉一股浓浓的白族风情。家家的房屋都是白族风格的建筑。圆筒瓦盖顶,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墙壁常用大小不等的石块筑基。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山墙屋角均用水墨图案装饰,典雅大方。有的民居还采用了泥塑或砖雕,造塑多为龙凤、古瓶、花卉。照壁即瓦顶飞檐的粉墙,是建筑中艺术装点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各组中心再作粉画,就连清真寺的建筑也不例外,雕龙画凤样样都有,白族民居中最传统的马头墙和人字墙也很常见。其木雕、砖雕、石刻、粉画就更为集中突出,尤以格子门木雕最为显眼。如果不是门头上的阿拉伯语经文和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对联,你还以为来到了白族村庄呢。

在语言方面,他们这三个村庄的回族全都说“白族话”,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是不会说汉话的,甚至连汉语也听不懂,他们自己交流的时候都是使用白族话,因此,很多时候我只能像“哑巴”一样看着。从这一方面看,当初他们的祖先来此定居时一定是与当地的白族姑娘结婚(元朝和明朝军营中都是男人,当这些军人解甲归田后就在当地结婚生子。)为了便于交流,他们不得不学白族话,即使他们不学,其后代由于母亲的关系,他们的后代也就自然而然懂得白族语言了,再加上长期与白族交往(如生意往来),这也是他们学会说白族话的原因之一。而居住在距离邓川坝子不远的江尾上关镇有两个回族村庄,一个是小街,另一个是大营,这两个村庄的回族就不会说白族话,他们甚至都听不懂,而他们周围居住的全是白族村子,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跟白族通婚或极少与白族通婚的历史。由此可见,曾经士庞,鸡鸣与三枚村都与白族有过通婚,才导致了他们精通白族话。不过,由于现代教育的遍及,有些小辈已经不讲白族话了,我不知道这是一种遗憾还是一种幸运。

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长期与白族交往,建白族民居,说白族语言,穿白族服饰(虽然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穿了,在十多年前这里的妇女穿白族服装还是常见的,现在连白族自己也很少穿了,除非白族的节日里能见到),却一直保持着自身的信仰,而且从未改变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他们的灾难是从清朝中期开始的。当时清廷推行民族歧视,挑拨民族关系的“仇回灭回”政策,一直到咸丰六年发生的“丙辰(1856年)大屠杀”。

咸丰六年,云南巡抚舒兴阿向时任鹤丽千总的张正泰下达“灭滇回八百里”的密令,从此,清廷对云南回民的大屠杀就开始了。张正泰先后在鹤庆、丽江、剑川等地屠杀回民千余户,接着直奔邓川而来,邓川三村(士庞村,鸡鸣村,三枚村)的回民联合起来在士庞村抵御张正泰,由于回民的勇敢抵抗,成功击退了清军的多次进攻。后来,张正泰从村后的覆钟山攻入村内。清军对士庞村进行了大屠杀,当时整个士庞村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一片废墟,那一天正是农历八月初一,这就是现在士庞村八月初一过“亡人节”的来历。

张正泰屠杀邓川回民的还有一个原因,士庞人马耀龙(实为马耀龙的孙子马奉璋)、马德宝曾密谋刺杀张正泰未果,故而导致张正泰极度仇回,尤其对士庞村的回民更是恨之入骨。据《杜文秀帅府密录》记载:“张正泰憎回,屡犯士庞村烧杀抢掠。

乙卯年(1855年)正月初一,张正泰第一次烧杀士庞村、格墨耶(鸡鸣村)、三枚村。

乙卯年四月初八,张正泰第二次烧杀士庞村。

五月初一,张正泰第三次烧杀士庞村。

六月初六,张正泰第四次烧杀士庞村。

九月十一,张正泰第五次烧杀士庞村。

丙辰年(1856)十月二十八,张正泰第六次烧杀士庞村。”

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以士庞村为首的回民力量非同一般,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仍能体现其强大的民族精神。

士庞村的第二次灭顶之灾是在杜文秀起义失败之后,“大理的反清政权失败后,士庞村又一次惨遭屠杀。士庞村民几乎杀绝,房屋烧光,财产散尽,留下的是一个又一个的万人坑。”幸存的少数人在附近的汉族、白族的保护下活了下来。直到同治十二年,清政府发布“招抚”布告,士庞村的幸存者才陆续返回。最先回来的只有九户,到光绪二年已有二十多户人家回归。当他们回到这片废墟时,已是无屋可居,无地可种,只能搭草棚,三块石头一个灶,但又无米下锅,只能野菜充饥。

虽然说已经“招抚”,但,仍受到清政府的歧视。清政府强迫回民养猪,吃猪肉,不准回民进城,如果回民进城,就要装扮成白族,腰间别一根烟筒,或者手里拎一块猪肉,以此来证明自己不是回民,只有这样才能进城。

文章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放手中的笔,此时,泪水已经打湿了我的衣襟,我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种想到旷野中狂奔的冲动,只有这样,才能发泄我心中的悲痛和愤怒。多么悲惨的历史,多么残暴的政权,多么苦难的民族啊。

从光绪二年到光绪二十二年,士庞村一直都没有清真寺,回民没有了清真寺也就没有了精神家园。经过二十年后艰苦创业,士庞村的回民硬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片被烈火与鲜血洗礼过的土地上,又一次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并盖起了大屠杀后的第一个清真寺。

当我向当地的一位老校长马登明老先生探讨士庞村的回民在这二十年里没有清真寺是如何礼拜的?马登明老先生振振有词的告诉我:“那时他们是有清真寺的,他们的清真寺不在现实中,清真寺就像他们的信仰那样在他们的心中,就因为心中有清真寺,二十年才建起了那座清真寺。”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啊!只有心中有清真寺,现实中的清真寺才有意义,如果心中没有清真寺,现实中的清真寺再修建得富丽堂皇,也只是一堆石头。有位学者说得好:“今天的人只知道建石头,却不知道建设人。”在他们建好清真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学,现在的清真寺大门口还挂着“洱源县士庞明德中学”的牌匾。

一百多年过去了,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后,士庞人凭着自己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毅志,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如今的士庞村回民更懂得和平的重要性,他们比其它任何民族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他们牢记历史,是为了珍惜和平。
最后在我即将离开士庞村之前,我又一次来到村后的坟地,这次来没有其它目的,只想跟那些曾经的死难者和那些在大屠杀之后顽强生存的人们道声“平安”,他们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228/19/1417717_618486466.shtml